首页 > 历史百科 >

姜寨遗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9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01 22:48:04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北路、骊山山麓临河东岸的二阶台地上的姜寨村,是迄今中国发掘面积最大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面积达50000平方米,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考古价值极其重大。2021年10月18日,姜寨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首先映入世人眼帘的是一座保存得较完整的聚落遗存,它由居住区、陶窑场和墓地组成。居住区略呈圆形,西以临河为屏障,东、南、北三面为人工挖修的护壕沟,布局较整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居住区的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100余座小型、中型、大型房屋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门户都向中央开。这些房屋可分为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略晚的房子还施以白灰。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儿童若干瓮棺葬等。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这个村落要比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大10倍,早500年至1000年左右,是发现新石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氏族村落,生活在这里的姜寨先民们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

姜寨遗址复原平面图

姜寨遗址文化层由下向上分五个类型序列: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为主。其中史家类型是新发现的介于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之间的一种新的史前文化。

陶器是姜寨先民们的主要的生活用具,也是最能体现其文化特征的遗物。

半坡类型陶器以夹砂、泥质、细泥红陶为主。彩陶造型美观,纹饰瑰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花纹均为黑色,彩绘纹饰人面纹、鱼纹、蛙纹和直线或弧线、圆点构成的几何花纹。器形主要有圜底钵、圜底盆、杯形口尖底瓶、大头细颈壶、尖底罐、侈口罐、盂和绳纹瓮等。

姜寨遗址出土的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

史家类型是新发现的文化类型。其陶器仍以夹砂、泥质、细泥红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很少。纹饰以绳纹常见,弦纹、凸饰次之;彩陶多为黑彩,有鱼纹、鸟纹、圆圈纹、椭圆纹、圆点纹、弧线纹和黑条带纹;彩绘多饰于器表,器里饰彩者罕见。器形大多数是从第一期的陶器发展而来,但是与第一期稍有不同。比如,尖底瓶虽然仍为杯形口但是腹部变得瘦了,最大径的位置也稍稍下移,出现了新的水器葫芦瓶。而且侈口罐的最大径也下移,圜底钵和圜底盆大多变浅,彩陶的绘画作风更加活泼。器形以敛口浅腹钵、平底碗、带盖鼓腹敛口罐、大口鼓腹瓮、直口直腹尖底瓶、葫芦瓶、小口溜肩尖底瓶、短颈壶常见。

姜寨遗址出土的史家类型鱼鸟纹彩陶葫芦瓶

庙底沟类型遗存贫乏,陶器多是环形口尖底瓶、敛口曲腹钵、侈口罐和卷缘曲腹盆等,其他尚有小口平底瓶、甑、大口缸等。彩陶仍以黑色为主,新出现了白衣黑彩或者黑红二色彩。

半坡晚期类型陶器主要有敛口斜腹钵、喇叭口尖底瓶、侈口罐等。彩陶极少,仅有红色描画的平行斜线纹一种。

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陶器的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及泥质红陶四种,器形有罐、斝、鬲、碗、盆、盘、豆、杯、盉、圈足器、环、制陶工具等。

姜寨遗址出土的客省庄二期陶器

遗址出土的装饰器类主要有骨、陶、石等经过精细加工后制成。遗址出土了玉圭1件。

姜寨先民们的生产工具类以石、骨、陶、角、蚌等材料为主,共出土3811件,仅石器类就多达30余种,如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等,充分凸显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具物品。在一期灰坑中出土了一个犁铧形的三角形石器1件,极为罕见,说明姜寨先民们的农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二期其生产已经“机械化”了。

姜寨遗址还出土了陶埙,姜寨的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载歌载舞了。

姜寨遗址出土的二音陶埙

刻划符号,充分证明了姜寨先民们已经向文明大大迈进了一步。那时的先民们已经有了用文字表达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像陶具上刻画的不规则“十”、“一”、“市”、“巾”等符号,是与文字的偶合,还是从上古时期就一直沿用下来值得研究。

姜寨遗址陶器上的刻化符号

姜寨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大、品种之繁多前所未有,根据用途的不同,上万件文物大致分为四大类、200多个品种—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装饰品类、殉葬品类。姜寨先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了原始农业、家禽饲养,发明了烧陶、编织、防御、挖窑穴、造房屋、绘画、装饰等各项技术,把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姜寨先民们已经有了立体建筑与平面布置的意识和基本功能,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从第一感觉进入了大脑思维的较高层次阶段。姜寨遗址,人类从这里开始觉醒,文明从这里开始起步。姜寨遗址是中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推荐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