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百科 >

赤脚医生的来历 :毛主席视察后说,我们对不起农民

85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3 14:07:49    

1965年,毛主席在视察全国医疗情况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全国85%的医疗资源都在城市,而真正占据全国主体的农村,医疗资源却非常有限,很多农民有了病也不去治,甚至很多人都只能躺在家里等死。

毛主席向来讲究人人平等,尤其是对农民,更是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因此,这件事让毛主席非常愤怒,说我们对不起农民,下令卫生部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于是,农村的“赤脚医生”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因此,暂时被忽视的问题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农村的医疗问题。

自古以来,农村的发展都是很落后的,尤其到了近代,城市里兴起了工商业,让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自然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更加剧了农村的落后局面,很多农民生病后,都舍不得花钱医治,甚至根本找不到好的医生,只能听天由命。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卫生部有心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那时候合格的医生实在是太少了,分配到农村根本就不够用,很多农村还存在着巫术治病的迷信现象,导致各种医疗事故频频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也想过一个办法,就是让城市里的医生组织队伍,深入农村去看病。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地方都不通车,得靠双腿走路,所以下乡的效率非常低,也导致很多医生不愿意下去。

所以,当毛主席得知全国85%的医疗资源都在城市,而占据全国人口85%的广大农村,却只有不到15%的医疗资源,顿时大怒,严厉批评卫生部的不作为,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但是,当时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医生的数量太少,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生也不现实,那么,就只能降低医生的标准了,只要培训上一段时间,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后面可以在实践中慢慢提升。

于是,在这个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培训医务人员的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大量的“医生”,平时跟广大农民一样参加劳动,空余时间还可以给大家看病。

这样的“医生”,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也治不了大病,但应付一些感冒发烧、跌打损伤之类的小病,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在这些医生里面,有两个人很值得一提,就是王桂珍和黄玉祥,他们跟在基层医院等待病人上门的医生们不同,而是主动背起药箱,走进农村,为广大农民们看病,备受农民们的欢迎和尊重。

他们的事迹被记者报道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还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赤脚医生”。

1969年9月,王桂珍还受邀来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20周年国庆,让她非常骄傲。

(图:晚年的王桂珍)

1974年,王桂珍又受邀参加了第27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介绍了中国的“赤脚医生”的经验,在世界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关于王桂珍和黄玉祥的报道,很快就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毛主席也非常高兴,对这两人提出了表扬,并号召在全国推广“赤脚医生”,建立适合农村的医疗制度。

据统计,到1977年,全国“赤脚医生”的数量达到了150多万人,全国85%的生产大队都实行了合作医疗。

在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就是广大农民的健康的保护神,他们本来就是诞生于农民群体,所以很快就能融入农民群体,再加上“赤脚医生”们绝大部分都是半医半工,农民群体养起来也不费力,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而且,“赤脚医生”诞生的年代,正好是中国跟美国开始修复关系的时候,所以中国的“赤脚医生”也随着双方之间的交流,传到了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西方,“赤脚医生”几乎等同于“天使”一词,不管是什么肤种,也不管是什么政治观点,只要一说起“赤脚医生”,大家都会怀着善意点头称赞。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广大乡村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卫生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废除“赤脚医生”这个称呼。至此,“赤脚医生”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但是,“赤脚医生”在历史上为农民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推荐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