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古人测量长度的方法是啥?震惊!

56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3 19:46:2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是很有名的一个故事,郑国有个准备购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尺寸并将尺寸放在座位上,到去集市时却忘了拿那尺寸,已经选好了鞋子,却说:“我忘记拿尺寸了。”回家取那尺寸。等到返回来,集市已经罢市了,于是没有买成鞋子。有人说:“为什么不在脚上试试呢?”回答说:“宁愿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

轩羲配图:郑人买履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应当学会灵活变通,不能太过执拗迂腐。

然而,轩羲对这个故事要讲的道理的兴趣并不浓烈,倒是十分好奇郑国人是如何测量鞋子尺寸的

带着这个疑问,对古人的一些测量长度的方法、工具进行了梳理,供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布手知尺”,古代人最早用于测量长度的工具就是人的身体。

古往今来,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测量密不可分,但受限于生产力水平,长度测量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绝非易事,往往耗费了很多精力,却效果不好。

那古代人最先是用什么东西测量长度的呢?最直接、简单、粗暴的办法——人的身体

《孔子家语》对古代用身体作为测量工具做了记载:“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由此可知,古人已经有了长度的概念,并测对长度进行了规定,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中指节上一横纹,为一寸;两臂伸长,为一寻。

轩羲配图:孔老夫子

然而,用手或者手臂测量长度很受限制,如果用于分田测量长度,用手去丈量,则很不现实,于是便用上了腿脚

秦国商鞅变法时曾规定,“举足为跬,倍跬为步”,意思就是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跬”和“步”便在早期社会中盛行,广泛运用在土地测量上,耳熟能详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从这里来的。于是人的腿脚变成了测量长度的工具。

然而这时的长度单位“步”或“跬”,都存在因人而异的弊病,没有统一的标准。

为了消除因人而异的争议,便有了用名人的手脚长度作为统一的测量标准,作为最早的法定长度单位。《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身为度,称以出”,可见名人大多是国君,正如大禹,然而如果真的让大禹满世界跑着去测量长度的话,那还是国君吗?就是个测量员,这样的话还是国君吗?

轩羲配图:大禹治水

为了解决这样一个新问题,用于测量的工具便诞生了,虽然也出现了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的阶段,但尺子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尺子的材质也多种多样,象牙尺、骨尺、木尺、铁尺、铜尺、皮尺等等。


尺子的出现,是长度测量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汉书·律历志》对汉及以前的度量衡作了整理,其中对长度的单位进行了说明,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位,丈位以上加一“”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尺也作为五个单位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像今天的米一样,由此也产生了以尺为名的工具“尺子”。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夏禹治水的故事曾提到,“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度道”。这句话中的“准”是测高度的,“绳”是量长度的,“规”是画圆形的,“矩”则是画方形和三角形的。可以推测这里用于测量的工具已经出现,是不是尺子就不得而知。

河南殷墟中出土的两件商尺,成了殷商便有用尺子作为测量长度工具的强有力证据,这两件商尺分别是象牙和兽骨磨制而成的,表面没有任何装饰,上面标有等长的十个单位,也就是所谓的“寸”。

轩羲配图:古代的尺子

再往后,便是作为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的国宝级文物——战国商鞅方升,它也为秦统一六国后造量器的基础。后来又在河南洛阳商代故址发现了铜尺,它与商鞅铜方升所推测出的尺寸非常接近,二者互相印证。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度量衡,但迄今为止仍未发现秦尺事物,目前的秦尺长度便是用商鞅铜方升推算的。

历史再往后推移,历朝历代都有了自己的尺子,西汉错银铁尺、王莽时期青铜卡尺、魏晋时期的精美骨尺、隋朝的开皇官尺、唐朝的红牙拔镂尺、宋朝的三司布帛尺、明朝的角制尺、清朝的营造尺等,宋以前的尺子除了材质有变化以外,长度也随之递增,宋以后,尺子的长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轩羲配图:唐朝的尺子

尺子的出现,确实解决了古代人在长度测量的难题,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测量工具,以致尺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得到了广泛运用。


“记里鼓车”,远距离、超长度测量的智慧结晶

现在人们的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人们拥有私家车之后,在有空闲的时间时一般都会去远方玩耍。即使在一个非常陌生的城市,也不会找不着北,因为有地图和导航,它们会告诉你目的地距离你所在城市的距离。

那么古代面对这样的远距离、超长度是如何测量的呢?显然再用双脚或不足半米的尺子进行测量是极不实际的,然而同样受限于生产力,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一种工具,便捷了人们的测量,解决了徒步或用尺子不适合远距离测量的问题,这便是有名的记里鼓车,又称记里车、大章车

轩羲配图:记里鼓车

要谈论记里鼓车,绝对离不开大名鼎鼎的“指南车”。指南车和记里鼓车都位列“卤薄”的车队中,是古代皇帝出行的车队。

“指南车”也叫“司南车”,关于它的传说很多,从黄帝到诸葛亮。然真正“指南车”既非诸葛亮作创,也非张衡所作。

关于“指南车”让人信服的记载还是在晋代以后,《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宋书·礼志》:“其内制如鼓车,设木人于车上,举手指南。车虽回转,所指不移。”

由此可见“指南车”地位之高,位居“导向车”,它走哪,其它车跟哪。但“指南车”并不是用磁铁制造的指南针来定向的车子,而是依靠木制或金属制造的机械运动来指南的车子,其核心部件其实与“记里鼓车”一样,都是齿轮

“记里鼓车”的历史没有像“指南车”一般传神,起伏沧桑,史志记载也比“指南车”简单得多。

《晋书•舆服志》记载:“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棰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棰。”

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亦有类似的记述。由此可知,记里鼓车在晋或晋以前即已发明了。


《宋书·舆服志》也有差不多的记载:“记里车,制如司南,其上有鼓,车行一里,木人辄击一槌。”

“记里鼓车”也是以纯机械运动来计量距离的车,车上也设木人,手里拿着鼓槌,车子每走一里,木人就会敲打一下设在车上的一面鼓。如此一来,便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城与城、地与地之间的距离。

《宋书·舆服志》对于“记里鼓车”的制作也写得非常详细,“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匀栏镂拱。行一里则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增为三十人。”

由此可知,记里鼓车的外形十分精美,充分显示出当时手工技艺的高超水平。民国后,也有专家学者按照史志记载进行复制,复制品出世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对我拥有卫星定向技术的我们,需要传承的是探索“记里鼓车”的精神,而绝非一个陈列的“艺术品”。

轩羲配图“清朝营造尺”


为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郑人测量脚的尺寸,为了推行分田制,为了掌握地域距离和范围等等,从远古时期人们便开始探索长度测量的问题。

商尺的诞生,成为了长度测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变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更是将作为长度测量工具的尺子带上了历史前进的巨轮上,随着朝代的更替,尺子也发生了各种各种的变化,从材质到长度。

尺子虽然解决了一般的测量问题,但面对远距离的测量,尺子和徒步则显得遥不可及,于是“记里鼓车”便应运而生,解决了远距离测量的难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计程车”的鼻祖。

总而言之,在众多的古代智慧结晶中,长度测量占着极其重要的一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服务于生产生活,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精神,应当得到传承。

推荐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