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一一浅析当代书法的流俗及症结

22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2 12:46:52    

众所周知,孙过庭《书谱》词翰双绝,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书论,涵盖了书法的审美 长期以来,其观点一直指导和影响着不同时代的学书者。其中很重要的、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观点,就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即: 学习古人的拙朴书風与审美取向,但又不违背当下对妍美的精神追求与趋同,与时俱进而又不合于流弊而随波逐流。孙过庭对“质”与“妍”的关系论述极为精确而全面,认为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乃妍丽,如同椎轮与雕車一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没有继承经典,对古代法帖深入研究,是不可能从事书法的,也就没有谈论时代精神和流弊的必要。深入经典,学习传统经典的笔墨语言,是一个学规矩、明法度、知美丑、弃恶俗的艰难而有趣的过程。中国书法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能够自己表现之前,必须有一个取法的程。书法作为高于艺术而独立的一门艺术,具有其许多独立的特质和内在规律。没有传统的薰淘、洗礼与淬化,任何时候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都绝与书法无关。

当下,很多人包括所谓的书法家,美其名曰“我手写我心”,为自己的不学习传统找借口,这只能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是书法,或对书法的了解过於浅薄,所以只能“我手写我心”了,别人的心、书法的心自然也就无须关照了。

孙氏又有云:“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书法传统的形式和内涵都是有张力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调节。”(丛文俊)时代气息难免会作用于当代的书法创作上,只不过这种作用绝不能是对经典的替代,而应该是一种补充、取舍和改造。任何所谓创新,其源头必定来源于传统。个性与创新如果经历时代发展后仍然包含在传统的接受能力之内,就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而接着流传,否则这种“创新"只会是贴笑大方的代名词,或是“瞎折腾"的遮羞布了。

纵观书法史,中国书法在书体的演变和各种书风的形成过程中,都与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建筑等等)构成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甲骨文字诡异神秘,也反映出殷商时期因为文化欠缺的背景下,人们对未知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好奇、恐惧丶虔诚和向往心理; 秦代小篆整体特征上的规范整饬和细部线条的柔婉多姿,在充分体现出秦王朝作为第一个封建帝国的强大统一以及法制的严苛; 东晋时期因特殊的政治气氛,文人士大夫“好虚务玄”,纵情山水。反映到书法上则体现出一种简淡虚旷、妩媚散逸的艺术风格;文艺如书法(楷书和狂草)、诗歌在唐代所达到的高度,充分反映出唐王朝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强大及其具大的包容,同时表现了阶段性的时局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正如清代著名书画家石涛曾经说:“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亦如李白与杜甫的诗韵与诗意。

然而,书法作品在反应时代精神的同时,又极易染上时代的流弊。如当今书坛以展赛为导向的模式在促进了书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流行书风,甚至个别评委的喜好,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相当部分书坛走向。例如“二王”泛滥,几成新的馆阁体。这反应出来的是作者对经典的理解不够深刻,浮于表面的原因。这还算好的,至少是正路,假以时日或可有成。(只是深入经典后表现自我与时代的命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又如作品一味的求大求形式,这固然有时代发展的原因,(建筑大厅面积大高度高)但如果对此追求过度甚至超过了书写本身,便是一种流弊和病态了。最可怕且令人不齿的是,丑人多作怪的丑书俗书横行,且有一定市场。甚或主流媒体也有为之推波助澜之嫌,不但辱没先贤,亦误人子弟。

面对当今之流弊,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深入经典,杜绝浮躁,与古为徒。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实乃书法学习与书作的圭臬。


推荐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