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华人
秘鲁华人,又叫土生(Tusán,来自汉语的借用词,粤拼:tou2 saang1),是指在秘鲁出生或长期居住的海外华裔。
秘鲁华人
总人口:14,223人(2017)占秘鲁人口0.04%
分布地区:利马、瓦乔、莫约班巴、塔拉波托、伊基托斯
语言:西班牙语、克丘亚语、葡萄牙语、各种汉语(官话、客家语、粤语、闽南语)
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汉传佛教、儒教、道教
大多数秘鲁华人都会说多种语言。除了当地通用的西班牙语以及克丘亚语,他们当中许多人还能说至少一种中国方言,如汉语、粤语、客语、闽语等。由于第一批华人移民来自澳门,所以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能说葡萄牙语。
历史
早期移民
秘鲁华人社团
19世纪的许多中国移民从当时被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澳门出发,经过了四个月的行程,最后作为华工──或者说“苦力”──而在秘鲁安顿下来。其他来自广东的苦力随后而至。在10万华工中,95%是来自广东地区,并且几乎全是男性。在1849年到1874年,他们大多数被送到了食糖农园。随着奴隶制度的终结,加上海岸的鸟粪矿场,以及海岸农园对劳动力的需求,华工直到19世纪末成为了主要劳动力,为秘鲁的淘粪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苦力生活艰苦,近乎奴隶,因此他们也代表了历史上从奴隶到自由劳动的一段过渡。其他的中国开拓者主要是在1912年民国建立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及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来到秘鲁。在1957年,说广东话(中山话,四邑话等)的人构成了秘鲁华人的大多数,其余的人则是说客家话等其他汉语的。
当代移民
当代赴秘鲁定居的华人移民中有一些来自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而其他当地的华人移民则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菲律宾的华人。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及90年代晚期的印度尼西亚的骚乱事件之后,许多印度尼西亚华人也移民到了秘鲁。这些新来的华人移民在秘鲁形成了拉丁美洲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
离开秘鲁
许多秘鲁华人在20世纪60、70年代离开了秘鲁。他们大多数前往了美国,被叫作美籍华人或者“华裔美国秘鲁人”,而其他的则去了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或者回到中国等地。
经济贡献
利马唐人街入口
在其契约结束后,许多华人苦力都采用了原雇主的姓氏(这也是许多秘鲁华人有西班牙语姓氏的原因之一)。一些重获自由的苦力(以及之后的移民)建立了许多小型业务。这些包括“奇法”(秘鲁的中餐馆──这个词语来自粤语中的“饎饭”)。卡蓬街(又叫利马唐人街)成为了西半球最早的唐人街之一。不少中国苦力娶了当地的女子,其子女是华人、西班牙人、非洲人或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儿。秘鲁华人还协助了铁路的建造和亚马逊雨林的开发。他们在那里取液于橡胶树、淘金、耕种稻子,以及与印第安人贸易。他们甚至成为了该世纪末在亚马逊地区的首府城市伊基托斯的最后一批外来聚居人群。
著名秘鲁华人
佩德罗·祖伦(1889-1925),哲学家、大学教授(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诗人、作家
Edwin Vasquez Cam,奥运会自由手枪金牌得主(1948)
陈路(1937-),工程师,国务大臣,大使
萧锦荣(1951-),小说家
Eugenio Chang Rodríguez,作家,语言学家,大学教授(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纽约市立大学)
Rosa Fung Pineda,考古学家
何塞·安东尼奥·陈,前秘鲁总理
黄柄辉,黄记连锁超市创立者及前拥有者
Alfredo Raul Chang Ruiz,秘鲁最老且仍然活跃的杂志《东方杂志》的现任主管,该杂志的主题为秘鲁人与亚洲人群体的联系
Patty Wong,电视主持人
Iván Miranda Chang,前职业网球运动员
Efraín Wong,黄记股份有限公司营运经理以及拉斯法尔卡斯酿酒厂创立者
Walter Wong Gutiérrez,人类学家,秘鲁国家文化协会阿亚库乔地区主管(1980-1982)
Annie Yep,电视主持人,新闻工作者
Isabel Wong-Vargas,女商人,利马拉卡莱塔饭店拥有者,收到过各种各样的烹饪学奖,包括“利马最佳海鲜饭店”
Teodoro Wuchi,前职业足球运动员
温贝托·黎,国会议员
Javier Wong,主厨
Alan Wong,空手道老师,有氧运动教练,体育馆拥有者
Jimmy Wong,空手道老师,希腊2009年世界X级松涛馆流空手道冠军赛第1名,洛杉矶1989年世界冠军赛第2名
陈伸,汉字艺术家
汪诗诗、汪圆圆:中国香港艺人
黄营均,捐资兴建多间黄营均图书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