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初三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你知道了么

26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3 17:48:25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弗敢也,必以分。”对曰:“小,民弗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对曰:“小信未,神弗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必以。”对曰:“也。可以一战。战则请。”(遍 同:徧)

公与之,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作气,而衰,三而。彼竭我,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三、重点解词:文中加横线词。

四、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六、理解性默写

1.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10.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七、简答题

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 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 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 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 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 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 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 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 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10.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推荐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