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的历史承载着1500多年的沧桑,其建立可追溯至5世纪下半叶。在9-13世纪,基辅曾是第一个基辅罗斯的都城和中心,享有“罗斯城市之母”的美誉。城市坐落于第聂伯河右岸的一块高度约90米的台地上,三面濒临陡峭悬崖,地势险峻。东斯拉夫人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12世纪作)详细记载了基辅城的由来,起源于6-7世纪之交,由波良人部落的三兄弟——基伊、塞克和霍里夫共同建造,以长兄的名字命名为基辅,成为后世基辅城的核心。
基辅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三条重要商路的交叉口。通过第聂伯河的“瓦良格人到希腊人之路”将波罗的海和黑海相连;陆路商道则横贯东西,从黑海起,经基辅、克拉科夫、布拉格,将阿拉伯世界与西欧紧密连接。另一条商道起自里海,通过基辅抵达波罗的海,将阿拉伯世界与北欧联结起来。
基辅的历史见证了乌克兰国家的形成。822年,第一个乌克兰国家基辅罗斯在基辅建立,而988年全城改宗东正教,经过欧亚贸易的推动逐渐繁荣起来,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然而,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及其蒙古帝国远征军攻占基辅,使其成为钦察汗国的重要城市。1362年,立陶宛大公国入侵基辅,1569年割让予波兰,最终在1686年归于俄国。
19世纪初,俄国沙皇着手发展基辅的工业,使其成为乌克兰一带的领导城市。在60年代,基辅与莫斯科和敖德萨通铁路,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地区交通中的地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基辅成为独立的乌克兰国家首都,然而,在1941年苏联战败后,纳粹德军占领了基辅,直到1943年苏军解放。二战结束后,基辅因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和牺牲,被苏联政府授予“英雄城市”的称号和金星勋章、列宁勋章。
1991年,基辅成为乌克兰的首都,标志着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基辅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乌克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地势西高东低,属于温和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城市内分为10个行政区,其中市中心保留着古老的街道格局,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如索菲亚大教堂、基辅-彼切尔斯克修道院、威杜比次克修道院和安德烈耶夫教堂等。
基辅的经济体系多元,包括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化学工业和印刷出版业。城市是乌克兰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其中基辅地铁系统为城市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基辅还是乌克兰的工业、科学、文化和教育中心,拥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
基辅的历史如同乌克兰的历史一样丰富多彩,承载了乌克兰人民的苦难和奋斗,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崛起和发展。作为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在过去的千年里,一直是东欧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城市,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经济实力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独具魅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