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北与埃及接壤,西邻中非共和国、乍得和利比亚,南同肯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交界,东南是红海和埃塞俄比亚。美丽的白尼罗河丹在其境内静静地流淌,河水清澈透明,两岸树木野草翠绿茂盛,异常迷人。
1844年,一个小生命诞生在苏丹栋古拉尼罗岛上的一个平民家中。他就是后来被苏丹、摩洛哥、索马里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原教旨主义者誉为伊斯兰教的“净化者”和“独立之父”的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伊本-埃尔-赛义德(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是木匠和造船工人,自称为“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
在父亲的影响下,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从小就对伊斯兰教教义有了深刻的认识。20岁时,穆罕默德移居到距离喀土穆约150英里处的尼罗河上游的阿巴岛上。在那儿,他参加了一个主张通过极端禁食产生幻觉来达到与先知对话的组织,对伊斯兰教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对那些卑微、贫穷的苏丹人许诺天堂,这为占苏丹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民族普遍接受,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招徕众多的随从和门徒,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名声大振。
当时的苏丹自1819年以来就处于作为英国殖民傀儡的埃及的苛政统治之下,被一支4万人的极端残暴的二流士兵组成的军队控制着。对此,苏丹人民早已义愤填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封为马赫迪(伊斯兰教中的救世主,译注),立志要将受苦受难的苏丹人民从殖民统治下解救出来。
埃及政府认识到马赫迪是埃及在苏丹统治的潜在威胁,于是派了一个由士兵和宗教领袖组成的代表团去和马赫迪谈判。马赫迪要求在喀土穆的埃及领导人皈依他的伊斯兰教。否则,他就要发动讨伐异教的圣战。埃及当然不能答应这个要求,他们决定对马赫迪采取武力行动。两只满载埃及军队的汽船沿尼罗河逆流而上,决心把他抓到喀土穆监禁起来。
对此,马赫迪做了充分准备,他将各地的信徒召集到阿巴岛教堂,并进行了振奋人心的演讲。他大声疾呼“我是马赫迪,我要把你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我要使你们摆脱苦难,获得幸福的生活。受苦受难的苏丹人民,站起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赶走英国强盗!”不少伊斯兰教徒,还未走进教堂,就听到了马赫迪的声音,他们异常激动地在倾听着,那么多人拥在这个教堂里,竟没有一点声响。只听马赫迪接着说:“我要带领你们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要消灭社会上不平等的差别,要消灭邪恶势力。宁拼千条命,不纳一文钱,这就是我们的信条!”人们顿时热血沸腾,斗志高涨。马赫迪随即宣布开始圣战!
1882年8月12日晚,当埃及军队开到阿巴岛附近时,遭到了300名手持长剑的马赫迪的支持者——安萨尔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这些安萨尔也就是英国人熟知的苦修僧。
初战告捷,马赫迪和他的信徒们非常高兴,于是,他们正式宣布起义。马赫迪先把他的起义军带进山区,他们在卡迪尔山建立了根据地。这时他的起义军已发展到了近5000人。
同年12月,苏丹总督指使拉希德率1400多名“讨伐军”偷袭马赫迪起义军根据地,马赫迪率起义军预先埋伏在“讨伐军”所经过的山路周围,当拉希德带兵正自鸣得意,以为可以消灭起义军时,马赫迪命令军队堵死各要道,然后亲率士兵冲下山去。“讨伐军”仓促应战,结果全部被歼灭。
1882年4月,新上任的苏丹总督盖格勒又派遣尤来福·拉得率3500人攻击卡迪尔起义军,当这支部队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之时,马赫迪率领起义军连夜奇袭,取得成功,全歼了这支敌军。
1882年6月,由于国内动乱,埃及政府只派了6000名三流士兵去镇压将近1. 5万名苦修僧。马赫迪的手下夜袭了埃及人的军营。顷刻间,6000名埃及人横尸于沙漠之上。
几次战役的胜利,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使起义军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同时,大大增强了苏丹人民的抗英信心,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达5万人之众。马赫迪决定率领他们向科尔多凡省的首府欧拜伊德进军。这次马赫迪面对的是6000名骁勇善战的埃及士兵和一个志满意得的司令。马赫迪下令立即进行正面进攻。这次袭击遭到猛烈还击,最终失败了。接着马赫迪决定用饥饿和消耗战术来攻占这座城市,这个计划奏效了。1883年1月17日,又一次大规模攻击开始,欧拜伊德城很快沦陷,满城妇孺全被砍死,所有的埃及官员都被处死,幸存的埃及士兵被强行征募到马赫迪的军队里。一支3000人的援兵由于到得太晚而未能拯救守城部队,自己也同样遭受覆灭的命运,全部被杀死在巴蜡井(非洲地名中的“井”亦可译为“绿洲”)旁。
同年9月,英政府派希克斯率领万人大军再次征伐起义军。9月9日,希克斯的军队离开恩图曼前往乌拜伊德。希克斯除了1. 1万人的埃及远征军之外,还有14门大炮、6挺机枪、500匹战马和5500头骆驼,规模庞大,气势汹汹。但是,在进军乌拜伊德途中,困难重重,因为水井已被起义军预先封填,所以英军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到了乌拜伊德附近,希克斯把军队分成三大块,第一部分人马在前开路,后面是并行的两部人马,他以为这样可以前呼后应,稳扎稳打。
马赫迪早已得到了英国行动的消息,并时刻派人跟踪打听英军部署与动向。当他看到英军越来越近时,就在英军要经过的希甘森林空地四周埋伏下了层层部队和重武器。然后派遣一支小部队迎击敌人,另外派一支5000人的队伍绕到敌后夺取敌人辎重。一切安排就绪之后,马赫迪返回埋伏区准备痛击敌人。
1883年11月5日,希克斯摇头晃脑地呵斥着他的部队,要求部队保持镇静,以便不让起义军发觉,他还以为自己的行动非常秘密呢。他命令部队连夜行军,凌晨时分到达了乌拜伊德地区。刚走进一个小山坳,就遇见了一股起义军,这支起义军故意袭击了希克斯的先头部队,然后调头就跑,希克斯不知是计,下令追击。但追着追着,起义军无影无踪。希克斯大怒,下令一定要找到这帮人。正当他们急于找不到人时,又一股起义军在英军前方放了几枪,希克斯战刀一挥“给我追!”于是大队人马飞速向前。结果还是没追上。这样,敌人慢慢地进入了马赫迪军队的埋伏区。
天亮以后,英军看到了一片开阔地,希克斯便下令英军休息。疲惫的英军得令,纷纷坐的坐,躺的躺,横七竖八。还未等英军喘过气来,只听“砰”的一声枪响。希克斯连忙向四周遥望,他的头刚抬起来,“砰砰砰”一连串的枪声响了起来,紧接着,起义军像天兵天将似的,一下子从天而降,包围了希克斯的军队。希克斯一看大惊失色,连忙命令士兵投入战斗,但是已经晚了。马赫迪率军拼杀,刹那间,英军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连希克斯本人也被起义军打死。
这次战斗,起义军只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后胜利。乌拜依德战役是马赫迪起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起义军所向无敌,连战皆胜。不久就占领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首都喀土穆成了一座孤城。
乌拜伊德战役使英国政府更为震惊,科尔多凡形势不稳让英国感到恐慌。英国首相威廉·格拉斯顿为谨防卷入苏丹事件中,建议埃及政府让这个国家自行处理他们的事情算了。埃及方面被迫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英国需要安全撤走自己的侨民,这留给英国政府一个极端棘手的难题。英国的媒体和公众直接要求委任查尔斯·戈登(1833~1885年,原名 Charles Geoege Gordon,清末来华参加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在英国被称为Chinese Gordon)负责撤侨工作。于是,戈登被派往苏丹,于1884年2月18日到达喀土穆。戈登立即致信马赫迪,并送去一件红色礼仪长袍和一顶高官毡帽。他许诺,如果暴动立即停止的话,他可以让马赫迪做科尔多凡的君主。但是这些礼物很快被送了回来,马赫迪还送给戈登一件伊斯兰罩袍,要求他立即改信伊斯兰教。
戈登看到劝降不成,便加紧备战,同时,他向伦敦发出了一封紧急求援的电报。1884年,一支由另外一个英国人瓦伦廷·贝克率领的埃及宪兵队到达红海沿岸的萨瓦金港。结果在2月4日遭到袭击而溃败。
戈登除了与他的7500名装备精良的军队留在喀土穆,面临不可避免的围攻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了。由于事关英国的荣誉问题,又抱有格拉斯顿政府会派兵援救的希望,戈登开始疯狂地加固这座城市的防御。
马赫迪已经等不及了,他于3月16日率军攻占喀土穆北部地区,切断了戈登的退路。为了使敌人投降,起义军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战术,切断了敌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马赫迪希望英军因饥饿而束手就擒。果然,长时间的围困,英军不但面黄肌瘦,有不少人还开了小差。马赫迪率军慢慢逼近喀土穆,他切断了电报线。到秋天,戈登只能在总督宅邸的楼顶花上几小时,通过望远镜眺望遥远的天际,以盼望援兵的到来。
在英国,由于格拉斯顿政府的拖延,直到公众的耐心濒临崩溃的边缘,关于给戈登增派援兵的议案于1884年夏天才被通过。面临政治破产的危险,格拉斯顿终于在八月初开始行动。他迅速筹集资金、军队和装备,并选派沃尔斯利将军率领这支救援部队。英国军队于9月27日从开罗开拔,开始了前往喀土穆的长达1630英里的艰难行军。
同年10月,马赫迪率军抵达离喀土穆不远的恩图曼城下。马赫迪写信给戈登,要求戈登投降。但戈登不予理睬,因为他已得到消息,英国援军已从埃及出发,马上就会到达喀土穆。马赫迪决定在英援军到达之前攻城,12月14日马赫迪紧缩包围圈,炮弹在戈登身旁呼啸而过,戈登内心异常恐慌,他在一封求援信中呼喊道;“我们的末日就要来了,上帝啊,快救救我们吧!”
12月中旬,英国援军到达库尔提城。沃尔斯利把他的军队分为两个纵队:“沙漠纵队和河流纵队。”沙漠纵队的2500名士兵由老将赫伯特·斯图尔德率领,计划占领阿卜里井和贾克杜勒井之后,转向迈特迈挺进。河流纵队在威廉·厄尔的率领下,准备逆尼罗河而上,拿下沿途的主要城市,最终也到达迈特迈。两支队伍会合后一起向喀土穆进军,他们希望抵达时不会太晚。
12月30日,沙漠纵队的先锋部队从库尔提开拔,到1885年1月12日,斯图尔德的军队到达贾克杜勒井,并开始向阿卜里井进军。一支庞大的苦修僧军已埋伏在该纵队和水井地之间。1月17日上午10点,英国人排成了一个巨大方队缓慢推进。突然,正前方的山顶冒出一大排苦修僧。鼓声震天,苦修僧高声呐喊着汹涌而至。英国士兵向旋风般的人群开枪射击,对其造成可怕的重创。但是苦修僧们仍然飞奔而来,最终冲进了方阵。在方阵里他们遇到了一道由英国人组织的驼队的障碍。这道屏障削弱了苦修僧的攻击力,从而给了英国人重组队形集中射击的时间。苦修僧退去了,留下约1100具尸首。整个事件持续了惊心动魄的15分钟,但是安萨尔们并没有被制服。
随后,英国人重组了他们的方队,慢慢向尼罗河进军。1月19日,斯图尔德在阿布鲁受到了苦修僧散兵的致命重创。查尔斯·威尔逊上校,一个经验不多却头脑冷静的工程师,代替了斯图尔德的职位。英国人继续缓慢推进,最终在迈特迈附近的贡巴抵达尼罗河河岸。
与此同时,戈登已花了大量时间来增强喀土穆人坚守的决心。1884年最后的几个月,喀土穆受到了炮火的狂轰猛炸。1885年1月,喀土穆的谷仓实际已经空了,儿童们死于营养不良,士兵因精疲力竭而崩溃。戈登知道末日就要到了。1月14日,他派了一艘汽船和三只较小的船,带着他的日志和请求退速增兵救援的信件顺流向尼罗河下游驶去。
1月26日,5万名马赫迪的苦修僧涌入喀土穆。市民和士兵或被杀死,或被抓为奴隶;妇女们被送到伊斯兰教徒的后院充当妻妾。戈登看到大势已去,便准备下楼逃跑。一个起义军战士见状,大喝一声:“哪里跑?”只听“扑哧”一声,起义战士的长矛刺中了戈登的心窝。戈登来不及哼一哼,便一头栽到楼下死了,戈登的头被砍下来沿街游行示众。喀土穆坚持了令人心惊胆战的317天后终于沦陷了。马赫迪看到戈登的头异常震怒。如果戈登活着,他会是一注极好的谈判筹码。为期四年的马赫迪武装起义宣告成功,他们建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国家——马赫迪王国。
现在只有捉住并处死马赫迪,才能满足英国民众复仇的欲望。但英国民众永远不可能满意了,他们不得不强咽苦果接受现实:马赫迪是赢家。1月22日,当威尔逊上校的沙漠纵队遇到戈登派出的小舰队时,纵队仍滞留在贡巴。威尔逊没有选择,只有立即驰援。1月24日,200名士兵被塞入两只军舰向喀土穆进发。4天后,即1月28日,当他们能看到喀土穆的屋顶时,城市很明显已经沦陷了。3月22日,所有的英军拆掉帐篷卷起铺盖撤离了苏丹。
1885年6月20日,神圣的马赫迪死于人们所认为的斑疹伤寒。他被厚葬于一座气派的坟墓里,后来成了一处伊斯兰朝圣地。马赫迪死后,苏丹形势由于连年战火而持续恶化。1898年月2日,英国军队在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纳率领下,在恩图打败了苏丹军队。死后的马赫迪也没逃脱英国人的报复。基奇纳立即下令将马赫迪的尸体挖出来,并把他的坟墓毁掉。他的尸体被砍掉头颅后抛入尼罗河。基奇纳原想把他的头颅做成个嵌入桌子里的墨水瓶,但经人劝说,那样做会被认为没有品味,于是这位将军才下令把遗骸重埋。直到今天,马赫迪的最后一点遗骸还埋在瓦迪哈勒法附近的一处无名坟墓里。
马赫迪的成功确实靠了一点点的运气,但他的胜利也显示了他的领导和作战的天赋。他的士兵们,虽然一直装备极差,对英国军队造成了极度的恐慌和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他与他的马赫迪王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反对殖民主义争取自由的战争。因此,苏丹人把他视为他们国家的第一个真正民族主义政府的创始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