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乌兰巴托成为了蒙古国的中心,是这个草原帝国的首都。
首都的出现,让曾经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逐渐消失,不过,有一点仍然与过去一样,如今生活在乌兰巴托的蒙古国人,依然养着牛羊。
但是,真实的蒙古国生活,其实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肆意自由,相反,每年的冬天,都会冻死无数的牛羊,一些穷苦人家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到暖气管道里生活。
很多人对蒙古国的兴趣,主要来源于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如果没有他的存在,只怕整个亚洲历史都要重新书写。
12世纪末,一直销声匿迹的蒙古国忽然以一种极为悍然的姿态出现在历史当中,得益于成吉思汗勇猛超群的领兵能力,让他所踏足的地域之广,迄今没有一位帝王可以相比。
不过,作为蒙古国首都的乌兰巴托,在发展的这么多年时间里,依旧处于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
在没有来到蒙古国之前,不少人对这个陌生又神秘的国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但是切身实地来到乌兰巴托后,发现这个城市就像是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甚至还比不上东北某些经济发达的小县城。
“乌兰巴托”是“红色英雄城”的意思,这座城市始建于1639年,当时城市名字还不叫乌兰巴托,而是叫“乌尔格”,用蒙语来说,就是“官府”的意思,是喀尔喀蒙古第一尊“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居住地。
不过,因为蒙古人游牧民族的习性,在之后的百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动和迁徙,一直到1924年,才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将其改名为“乌兰巴托”,并将其定为首都。
如今的乌兰巴托俨然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市区里,随处可见精致高档的建筑物,走在街上的每个人亦是衣着光鲜靓丽,但是,只要一出了市区,迎面而来的就是一股穷酸气息。
距离乌兰巴托市区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大片的贫民窟,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数人,要么是买不起的穷苦人家,要么是无家可归的拾荒者和流浪汉。
乌兰巴托随处可见的贫富差距不是城市个例,放眼整个蒙古国,都呈现出了一种巨大的贫富差距,这里的有钱人十分有钱,而穷人也非常的穷。
在许多关于乌兰巴托的旅游攻略中,都会特别提到一句话:没事的话千万别到大棚区去,因为那里很多“酒鬼”。
酒鬼的大批量聚集,实在和整个蒙古国的生存现状有关,蒙古国的冬天十分寒冷,有时候气温会骤降到40摄氏度以下,在这样的极寒天气里,有不少牧民会因为雪灾和寒冷失去自己饲养的牛羊。
部分人失去经济来源后,他们会选择离开草原,拖家带口来到乌兰巴托,希望能谋得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但是工作也不好找,许多找不到工作又租不起房子的人,就会来到大棚区租房住,久而久之,日渐萎靡的心态很容易让他们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反观有钱人,他们住着上百平方米的豪宅,家里供着源源不断的暖气,丝毫不用为了窗外的大雪而担心。
至于他们的孩子,则是选择送出国接受更先进优秀的教育,比如乌仁图雅一家。
乌仁图雅是地地道道的蒙古国人,她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的蒙古包里,她的整个童年,都在牛羊和草原的陪伴下长大。
现在的她已经年过五十,职业是出租车司机,每个月的薪酬在150美元左右,比当地的公务员还要高出一半不止。
她和丈夫孕育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如今三个孩子都在瑞士生活,孩子们曾经提出要将乌仁图雅接到瑞士居住的提议,但都被她否决了。
对于乌兰巴托人来说,出国读书或者移民,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是每当自己孩子说要让她一起去瑞士生活,乌仁图雅总是露出气愤的神情。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骑马和放牛放羊,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要我割舍掉我生命里的一部分,怎么可能?”
言罢,乌仁图雅又叹一口气:“现在的孩子啊,忘了自己的老祖宗了。”
不过,乌仁图雅身上又有一种很矛盾的行为,比如她会在吃饭的时候使用刀叉,每天早上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日常饮品除了奶茶外,最喜欢喝得便是咖啡。
尤其到了1990年左右,随着西方国家的渗透,蒙古国的西化脚步逐渐加快,传统的蒙古文化遭受了不小的冲击,说俄语已经不再是当地的“潮流”,要说英语、日语或者德语才会被人高看一眼。
这一切生活习惯都是因为早些年蒙古国深受俄罗斯的影响,所以说,乌仁图雅并不是个例,许多老一辈的乌兰巴托人,他们的生活作风和乌仁图雅大差不差。
当有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乌兰巴托时,乌仁图雅会开着她那辆不起眼的“三菱”来接朋友,朋友看见她的车,笑着问:“怎么没有看见你的乌珠穆沁?”
乌珠穆沁是非常有名的蒙古马,许多没去过蒙古国的人都会错误以为每个蒙古人都会骑马射箭,就像海南人应该会徒手劈椰子一样;但事实上,海南人不会徒手劈椰子,蒙古人的代步工具也不是一匹马。
在乌兰巴托,牛肉和羊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但是这些食物放在内陆城市,可能是较为昂贵的食材。
与之相反,内陆城市很常见的鸡蛋、蔬菜和水果,在乌兰巴托,几乎等于“奢侈品”,不但品种单调,而且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在几十年前的乌兰巴托,一斤胡萝卜就要卖4元人民币。
像乌仁图雅这种富裕家庭,可以时不时地买点蔬菜水果来吃,如果是那些穷困家庭,或许一年到头都不舍得买一个苹果来吃。
“知道吗?我们乌兰巴托人,每年的冬天,每个家庭都要吃掉10只羊、1头牛和1匹马。”
在乌仁图雅家的阳台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十几袋的分装好的牛羊肉,看起来和北方家庭每年储存蔬菜的场景差不多。
但是那些穷困的牧民家庭,每年却要损失不计其数的牛羊,如此一对比,着实让人感觉到贫富差距的鸿沟。
在乌兰巴托较为繁华的地区,有不少外国商店,商店里陈列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到了市中心,还有无数的欧式小酒馆、咖啡屋、舞厅,夜生活繁华的就像是中国的“魔都”上海。
每当入了夜,都不禁让人感叹,这里还是那个草原帝国的首都吗?
不过,乌兰巴托的繁华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还是贫困和潦倒。
蒙古国不光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还是全球人均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
随着数不胜数的牧民来到乌兰巴托定居,他们做饭、取暖用的煤炭和木头,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小汽车,让蒙古国几百年来引以为傲的蓝天白云变得青山不再、绿水不流。
尤其是到了冬天,供暖、供水和排污系统都很落后和匮乏,所以居民们主要的取暖工具就是烧火,但是烧火就要使用大量的煤炭和其他材料,长此以往,就会给蒙古的空气带来极大的破坏,因此乌兰巴托冬季空气污染程度在全球各国的首都中名列前茅。
但不管怎么样,居住在乌兰巴托的居民,总是要比居住在草原上的蒙古人要强上不少。
居住在草原牧区的蒙古人,每天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奶牛的哞叫。
起床后,顾不得洗漱,就要去给奶牛挤牛奶,挤完牛奶之后,还要运牛粪、煮奶茶、做全家人的早餐,寻找乱跑的马群......
从旭日初升开始,到日落西斜,草原上的牧民这才停下他们忙碌的工作。
有些牧民居住的蒙古包离乌兰巴托没有很远,每次日落的时候,他们就站在草原上,遥望着远方城市的缩影。
24岁的莫日根生了一张黝黑而健康的面容,他很年轻,但已经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了,对他来说,草原上平静安详的日子,就是他这辈子所有的追求。
但是弟弟巴图的返家,却让他的心中升起了一个有关乌兰巴托的“繁华梦”。
因为贫穷,许多平民出生的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蒙古国,据说,生活在牧区的蒙古年轻人向往来首都乌兰巴托工作;但是乌兰巴托的年轻人向往到国外工作。
两年前,弟弟巴图离开草原,前往乌兰巴托打工,见证了大城市景象的巴图,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让哥哥举家搬来乌兰巴托。
莫日根原本不同意,对他而言,草原和牛羊就是自己的生命,要让他离开草原,就像鱼离开了水。
但是在巴图的好言相劝下,莫日根动摇了。
他为的不是更加富裕的生活或稳定的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莫日根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不会汉语,而且只能写很简单的蒙文,如果想让孩子摆脱牧民的身份,就需要教育,需要读书。
莫日根被巴图说动了,没过多久,他们收拾好自己寥寥无几的行李,乘上朋友提供的车,在距离乌兰巴托一段距离的斜坡上扎下一个蒙古包。
居住的问题是解决了,但麻烦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莫日根要把自己家的羊群也一并赶过来,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羊群要翻山越岭并非一件容易事,他们只能一点点地赶着羊群,一点点徒步往乌兰巴托出发。
好在蒙古国有个相当不错的规定,只要牧民向当地政府打报告,就可以不花费任何费用,得到一块0.7公顷的土地用于圈养羊群和安扎蒙古包。
像莫日根这样从草原搬来城市附近的年轻人并不少,在乌兰巴托附近的山坡平原,密密匝匝地聚集在一起。
为什么不去乌兰巴托租房子?答案很简单,他们租不起。
一间仅有30平方米的破旧小房子,月租金基本在300到400美元区间,莫日根完全没办法负担起这个价格。
不过,游牧民族基因里天生带着一股韧劲儿,就算是居住在蒙古包内,他们依然有办法将自己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只不过,所有的美好一般仅限于温暖的春夏;到了零下几十度的冬天,那些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找到一间庇护所,实在无处可去的他们,会选择一处暖气管道,靠着这微弱的暖气挨过严酷的寒冬。
这不免令人觉得荒唐,暖气管道里怎么可能住人呢?可事实证明,只要能活过这个冬天,就算生活在暖气管道里也无所谓。
他们就像一种随时会“迁徙”的”蚁群一样,白天的时候,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可是等到夜幕降临,他们就会龟缩到暖气管道里,过着一种近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小小的暖气管道里,他们汲取着为数不多的热量,以此来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在这一方不会被人打扰的小角落里,他们会搭起一个小小的饭台,并支起一张小小的折叠床;他们很少洗澡洗头,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冷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不能翻身,因为地方拥挤,只好仰面躺着入睡;他们会听着各种嘈杂的声语,在无数的噪音下缓缓入睡,结束这疲惫的一天。
这样的生活或许会让人觉得憋屈,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遮风避雨的暖气管道,如果他们始终无法找到容身之处,等凛冽的寒冬一来 ,这些人命运只能交给上天来决定。
假设冬天没有暴风雪,那大部分人还可以熬得过去,可是每年蒙古国的冬天,几乎都会有一场巨大的暴风雪降临。
蒙古国城市的供暖时间很长,达到8个月,也就是说,一年之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得依赖暖气才能度过,可想而知这儿的寒冬有多么的漫长。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凛冬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暴风雪一起到来;在雪灾最为猛烈的时候,蒙古国将近80%的土地都会被冰雪覆盖,在某些重灾区的城市,积雪覆盖的深度可以达到130厘米,几乎相当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身高。
极寒的暴风雪会导致草场被淹没,道路被覆盖,一些住在草原上的牧民会被风雪围困,据说在某一年的特大暴风雪里,蒙古国有超过3000名的居民因为被困而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护。
除了居民难过冬,草原上动物的处境亦是很艰难。
2010年到2011年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蒙古国就有超过840万头的动物因为冬日里的暴风雪死去。
为了让蒙古国的居民可以顺利熬过冬天,蒙古政府下调了煤炭的售卖价格,为的就是让更多的蒙古居民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可供取暖的煤炭,否则,不光是动物,就连人类都很难熬过冬天。
2021年,根据蒙古国IKON新闻网的消息,在该年第一季度的冬天,因为寒冬而死亡的草原牲数量远超100万头,同比去年增长了88%。
在损失的草原动物里,光是山羊就占据总数量的三分之一,达到57.8万只,另外绵羊的损失量也达到了34.8万只,还有7万多的牛、4万多的马,和6000峰的骆驼。
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大批量的损失,主要还是因为夏季时间太短,日照不充分,造成草场资源太差,许多动物没有足够的草料以此扛过寒冬。
而且,蒙古国有多个省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许多离开圈养地的牲畜往往会在风雪中丧命。
对于牧民来说,自己家饲养的牲畜不光是经济来源,还是他们的家人,许多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小羊羔,牧民会给它们穿上厚厚的衣服,当天地间落下纷纷白雪时,他们一边在蒙古包里烤着火,一边抱着小羊羔小牛犊,用自己的身体给它们取暖,希望它们能够熬过这个寒冬。
如果是养在大棚里的牲畜,牧民们会给很多体弱多病的牲畜盖上好几层被子。
在蒙古国的大草原上,有一户名叫Munkhbat的男主人愁眉苦脸地看着大雪过后满目疮痍的土地,他是个老实巴交的牧民,生活仅够温饱,并不富裕,可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雪,却冻死了他饲养的一大半牲畜,这件事于他而言,无疑是一个灭顶性的打击。
Munkhbat表示:这里大多数人都是穷人,大家只有很少的粮食,现在村里通往外面的道路被阻断了,没有物资进来,也没有碳火进来,大家只能靠家里储藏的一些粮食熬下去。
因为暴风雪导致牲畜死亡的并不只有Munkhbat一户人家,牧民Einkhbileg说,自己约有四分之一的牲畜全都死在了雪灾里,一走出蒙古包,遍地都是死去动物的尸体。
为了不让牲畜身上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牧民会将在风雪中死去的动物尸体剥皮掩埋,许多牧民神情麻木地看着,眼前这种悲惨的景象,在他们的人生中,将会上演无数次。
因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被切断,致使很多牧民选择进入城市谋求一份工作,但是他们很难想到,就算来到了城市,贫穷和寒冷的现状也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因为在寸土寸金的乌兰巴托,很多牧民不光租不起房子,也无法找到一份薪资合理的工作。
等冬日再一次来临,还是有大部分人进入暖气管道过冬,但是更多流浪街头的人,要如何度过这一个以及下一个寒冷的冬天,成为了他们的心病。
未来该要何去何从,对那些贫苦的蒙古人就说,就像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蒙古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其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中国,因为冬季漫长雪灾频发的原因,这里的游牧业已经大不如前,或许在过上百年,蒙古牧民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渐被时代淘汰。
却不知道百年之后,蒙古国的冬日,会不会好过一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暖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5